秋梅倒笃图(局部)

  倒笃菜相传是孙权母亲吴国太所发明。东汉末年,群雄逐鹿,战火连天,百姓生活贫苦,睦州(严州府,今建德梅城)百姓家家户户都有用大瓦缸腌制九头芥作为日常菜肴的风俗。但是由于当时人们在大瓦缸里腌制时,无法解决保鲜问题,难以避免菜的酸败或腐烂,往往辛辛苦苦腌好一大瓦缸腌菜却要损失大半。
  孙权的母亲吴国太是睦州人,她聪慧端庄,心灵手巧,相夫教子,勤俭持家,深知百姓疾苦。她当年虽然居住城中,却也自己动手腌制九头芥。她力气没有男人大,方法却比一般人巧妙。为了不让菜烂掉,她把菜腌在小口酒坛里,并用笋壳封住坛口,以减少了空气进入;为了在坛子里多腌点菜,她就用圆头木棒把切好的菜用力笃进去,结结实实地装满整个坛子;为了延长菜的保质期,预防酸败,她又巧妙地将坛子倒过来摆放,使坛子内部自然形成真空状态,而腌制过程中形成的废液也能自然沥出。这样一来,她家腌制的菜就再也没有烂掉过。吴国太这一独特的腌制方法,为当地百姓所效仿,并悄悄地流传开来。睦州百姓形象地称之为“倒笃”。“倒笃菜”就这样在吴国太的巧手下诞生了。这个方法在江南流传了上千年,至今仍为当地民间百姓所采用。

  倒笃菜制作技艺是我国非遗文化中的瑰宝,已有上千年的传承历史,过程是将当地原生态的的“九头芥”,经堆黄、挑选、清洗、凉瘪、剔老根、切段、加盐揉制等一系列前处理,然后将菜分批塞进小坛子里,用圆头木棒捣实,再用毛笋衣封口,草绳扎紧,最后送入储藏间,将坛子一一倒置,静止发酵90天以上而成。用此法腌菜具有醇香脆嫩、味道鲜美的特点,而且还避免了维生素的流失。

传统倒笃菜制作主要工艺流程

古法倒笃菜技艺流程

  “倒笃菜”非遗工坊于2022年7月被列入省级非遗工坊创建名单。“倒笃菜”非遗工坊从事倒笃菜制作技艺的生产、研发、保护传承工作。目前,已建立多支非遗传承梯队,培养了一大批非遗传承人群,成功发展和提升了倒笃菜传统加工技艺。
  几年来,公司在种植、加工及销售等环节,培养倒笃菜制作技艺各类人才,培训种植基地的农民兄弟姐妹们,利用冬闲田种植制作倒笃菜,增加收人,实现共富。倒笃菜及其衍生产品的工业化生产,解决了当地大龄妇女劳动力就近就业,表达了秋梅倒笃菜创始人、“全国三八红旗手”潘秋梅以个人创新创业带领妇女同奔共富路的美好愿景。推进新零售服务,打造线上线下各种销售平台,拓展了倒笃菜及其衍生产品销售市场,为城乡失业人员提供快捷就业途径,实现共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