秋梅倒笃图(局部)

  倒笃菜相传是孙权母亲吴国太所发明。东汉末年,群雄逐鹿,战火连天,百姓生活贫苦,睦州(严州府,今建德梅城)百姓家家户户都有用大瓦缸腌制九头芥作为日常菜肴的风俗。但是由于当时人们在大瓦缸里腌制时,无法解决保鲜问题,难以避免菜的酸败或腐烂,往往辛辛苦苦腌好一大瓦缸腌菜却要损失大半。
  孙权的母亲吴国太是睦州人,她聪慧端庄,心灵手巧,相夫教子,勤俭持家,深知百姓疾苦。她当年虽然居住城中,却也自己动手腌制九头芥。她力气没有男人大,方法却比一般人巧妙。为了不让菜烂掉,她把菜腌在小口酒坛里,并用笋壳封住坛口,以减少了空气进入;为了在坛子里多腌点菜,她就用圆头木棒把切好的菜用力笃进去,结结实实地装满整个坛子;为了延长菜的保质期,预防酸败,她又巧妙地将坛子倒过来摆放,使坛子内部自然形成真空状态,而腌制过程中形成的废液也能自然沥出。这样一来,她家腌制的菜就再也没有烂掉过。吴国太这一独特的腌制方法,为当地百姓所效仿,并悄悄地流传开来。睦州百姓形象地称之为“倒笃”。“倒笃菜”就这样在吴国太的巧手下诞生了。这个方法在江南流传了上千年,至今仍为当地民间百姓所采用。

  倒笃菜制作技艺是我国非遗文化中的瑰宝,已有上千年的传承历史,过程是将当地原生态的的“九头芥”,经堆黄、挑选、清洗、凉瘪、剔老根、切段、加盐揉制等一系列前处理,然后将菜分批塞进小坛子里,用圆头木棒捣实,再用毛笋衣封口,草绳扎紧,最后送入储藏间,将坛子一一倒置,静止发酵90天以上而成。用此法腌菜具有醇香脆嫩、味道鲜美的特点,而且还避免了维生素的流失。

传统倒笃菜制作主要工艺流程

古法倒笃菜技艺流程

实景展示

九头芥种植基地

堆黄

装坛笃实

倒置发酵

  “倒笃菜”非遗工坊于2022年7月被列入省级非遗工坊创建名单。“倒笃菜”非遗工坊从事倒笃菜制作技艺的生产、研发、保护传承工作。目前,已建立多支非遗传承梯队,培养了一大批非遗传承人群,成功发展和提升了倒笃菜传统加工技艺。
  几年来,公司在种植、加工及销售等环节,培养倒笃菜制作技艺各类人才,培训种植基地的农民兄弟姐妹们,利用冬闲田种植制作倒笃菜,增加收人,实现共富。倒笃菜及其衍生产品的工业化生产,解决了当地大龄妇女劳动力就近就业,表达了秋梅倒笃菜创始人、“全国三八红旗手”潘秋梅以个人创新创业带领妇女同奔共富路的美好愿景。推进新零售服务,打造线上线下各种销售平台,拓展了倒笃菜及其衍生产品销售市场,为城乡失业人员提供快捷就业途径,实现共富。

笃实践履,巾帼大爱

  面向留守妇女、下岗失业妇女等群体开展倒笃菜生产技能培训。帮助当地留守妇女、村民更好掌握倒笃菜技艺操作方法,提供再就业岗位,提升创就业能力,常态化开展关爱帮扶困境妇女、困境儿童行动,打造公司公益品牌。

笃学不倦,薪火相传

  主动创新研发,将传统工艺和现代化加工相结合,不断研发推出各类倒笃菜非遗网红产品,开展产品标准化生产和配送服务,在国内大中城市发展非遗产品连锁加盟店。让“千城万店”小秋梅遍布祖国大江南北。

人才培养

  协助政府开展农村妇女、城乡失业人员、残疾人员和应届大学生等开展农产品直播培训,孵化培育非遗衍生产品直播人才及各类创业创新妇女。拓宽电商领域,对接国内大牌网红主播,对标培养巾帼创客,助力公司产品销售。

技能培训

  对接当地农村,开展倒笃菜生产技能培训。根据蔬菜生产季节,采用田间地头、加工场所和课堂教学等形式,合理安排培训内容。

技艺研学

  开展倒笃菜制作技艺研学、巾帼创业故事分享等活动,通过现场观摩,现场讲解、座谈交流等形式,宣传倒笃菜制作技艺的悠久历史文化,分享“全国三八红旗手”的创新创业故事。

非遗技艺现场体验活动

链组共富

  搭建“产、学、研、销”链条体系。结合大同稻香小镇旅游活动,对接旅行社开展倒笃菜非遗工坊旅游项目。利用公司各销售网点,与消费者和会员开展倒笃菜制作技艺学习互动,现场观摩倒笃菜制作过程,亲手制作、品尝倒笃菜各种美味佳肴,亲身体验倒笃菜非遗制作技艺的文化魅力。让广大市民游客在潜移默化中“赏非遗”“玩非遗”“学非遗”“吃非遗”“购非遗”,从而达到学习倒笃菜制作技艺,带动倒笃菜销售,实现共富之目的。